理学院
理学院
字体 | |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理学院设有信息与计算科学系、应用统计学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数学教学部和物理教学部五个教学单位,拥有传感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一个省部级科研机构和应用数学研究所、数学物理研究所两个校级科研机构。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26人,专任教学科研人员116人。其中,正教授24人,副教授65人,高级职称占76.7.%,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81.9%。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百千万人才1人、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4人、北京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7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实验教学指导教师1人、北京市教师育人先锋1人、勤信学者2人、勤信拔尖人才4人、勤信英才4人、学校教学名师4人、优秀主讲教师7人。

学院有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统计学(大数据统计)三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629人。有数学、电子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电子信息类(集成电路工程方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校硕士研究生167人。

学院坚持“加强基础,精化专业,优化学科,融合信息”的办学定位,着力于为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数理支撑,致力于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国际化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秉持“明理慎思,笃学善行”的院训精神,紧密围绕国家、首都和行业发展需求及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提升学院教育教学水平,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获评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统计学专业获评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立足学校“建设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凝练学科专业发展“信息+”特色,并有效运用于本科生、研究生专业培养工作中;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先后与爱尔兰科克大学、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

学院具有较强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研究能力。近三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4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8项;年均实到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年均发表论文100篇左右。获省部级奖1项,行业奖3项,国内外专利40余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学院具有较强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研究能力。曾获得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数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近五年,科研方面: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项、省部级奖2项、行业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项(含重点项目3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8项、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1项、科研经费4610万元(年均922万元)、发表科研论文367篇(进入三大检索196篇,含ESI高被引论文10篇)、出版专著7部、专利37项。

教学方面:教改项目27项、课程建设项目10项;发表教改论文102篇、出版教材3部;教学成果奖8项、优质课程 4项、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2人;在华北赛区、北京赛区的微课竞赛获一、二、三等奖4人次。

学院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实践与科研创新平台。有条件设施良好的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提高专业应用水平。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和北京市数学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及应用竞赛、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和北京市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北京市集成电路设计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2022年,理学院学生在各类科技创新比赛中表现突出,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F奖1项,M奖1项,H奖1项;在国内各项比赛中共获得省部级(北京市级)及以上奖项共计42项,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6项,优秀奖8项。2022年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成功立项国家级项目1项、北京市级项目5项、校级项目1项。毕业设计获评北京市级优秀1项。

学院按照国家、首都和行业发展需求及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坚持从学科引导、行业融合、意识提升、实践创新等多方面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近三年来,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硕士研究生就业率近100%。截止2024年10月31日,2024届本科生深造率25%,研究生考博率17.8%,就业质量和深造率较为稳定。

学院办公室电话:010-80187724

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电话:80187731

学院教务办公室电话:80187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