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工程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字体 | | |

机电工程学院是学校办学历史最悠久、综合实力最雄厚的学院之一。学院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智能交互设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车辆工程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国家级特色专业,机器人工程专业是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入选学校“勤信实验班”建设计划。

学院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机械类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机电系统智能感知与控制、机器人技术、智能制造与装备、智能机械装备设计、智能新能源汽车技术五个学科方向,同时与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生。机械工程学科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学校的特色优势学科和引领学科,于2019年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

学院拥有一支业务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2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4人,副高级职称69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74人。机械工程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拥有北京市属高校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1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个、北京市高水平学术创新团队4个、北京高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1个。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人、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才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6人、长城学者1人、北京市学术创新人才2人、北京市科技新星2人、北京市优秀教师2人、北京市高创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名、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4名、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2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3人。学院党总支曾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学院拥有机械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北京高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以及现代测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机电系统测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新能源汽车北京实验室(与北京理工大学共建)、北京电动车辆2011协同创新中心、高端装备智能感知与控制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实验室、多轴复合机床与功能部件机械行业重点实验室等学科科研基地,仪器设备总值1亿元,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

学院面向国家和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科学研究、积极服务社会,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5门、北京市精品课程3门,市级精品教材5部、市级优质本科教材4部、国家规划教材12部。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科研课题4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0余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及行业科技奖励50余项。

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车辆工程专业是北京市高水平交叉计划项目实施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与美国奥克兰大学联合开展“外培计划”,车辆工程专业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开展“双培计划”。学院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奥克兰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英国德蒙福特大学、日本福井大学、德国耶拿应用科技大学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办学关系,采用“2+2”、“3+1”等方式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硕士生。

学院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及竞赛活动成果突出,影响广泛。近五年来,荣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金奖、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全国冠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等国家级、北京市级以上科技竞赛奖励400余项,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机器人竞赛指数连续多年排名全国第一。曾5次荣获RoboCup机器人大赛中型组世界冠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经验及突出的成绩,受到社会和同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曾进行直播、采访和深度报道。

学院各专业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与现代工程技术,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强,工作适应性强,踏实肯干,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研究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100%,本科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学院办公室电话:010-80187428

学院网址:http://jdgcxy.bis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