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召開黨紀學習教育集中學習暨干部監(jiān)督管理專題培訓會
發(fā)布時間:
2024.05.16
為推進黨紀學習教育走深走實,進一步抓好干部監(jiān)督管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干部工作的重要論述、關于黨紀學習教育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5月15日下午,學校在沙河校區(qū)文理樓A座報告廳召開黨紀學習教育集中學習暨干部監(jiān)督管理專題培訓會。校黨委書記解江凌出席會議并講話。
會上,解江凌首先通報了學校2023年“一報告兩評議”測評結果、干部選拔任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新提拔任用干部民主評議情況。他強調,現(xiàn)在學校正在進行處級干部聘任,把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選到合適的崗位,對于學校高質量發(fā)展至關重要。
結合黨中央和北京市開展黨紀學習教育的目標要求,聚焦“好干部”主題,聯(lián)系自身經歷和切實感受,解江凌引經據(jù)典、談古論今,分享了四點思考:
第一,什么是好干部。解江凌指出,忠誠、干凈、擔當是黨對新時代干部的基本要求。忠誠是前提,干凈是底線,擔當是行動、是態(tài)度。廣大干部要忠誠于黨、國家和人民,高度認同、堅決擁護、貫徹執(zhí)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要心存敬畏、戒貪止欲,做到慎言、慎獨、慎友,守住做人、處事、用權、交友的底線;要履職盡責,無論大事小事,不推脫、不埋怨,敢擔當、善作為,對人誠心、做事用心,做到知責于心、擔責于身、履責于行。
第二,怎樣成為好干部。一是注重學習。要立足崗位、聯(lián)系實際,把解決問題作為學習的著力點,做到向書本學、向同事學、向實踐學,切實解決本領恐慌,提高能力本領,改進實際工作。二是爭先恐后。當前,學校正處于發(fā)展的最關鍵時期、最好時期,學校黨委對大家充分信任、高度認可,希望大家有緊迫感,主動拉高標桿、勇爭一流,以恥于人后、奮勇爭先的精神和爭先恐后的決心和干勁,把工作做好做實做出成效。三是團結合作。要在工作中找準位置、把握好度,各安其分、各盡其職、各得其所。四是嚴管厚愛。要嚴格日常監(jiān)督管理,全面加強紀律建設,完善權力監(jiān)督制約機制,尤其加強對部門“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的監(jiān)督,以嚴明的政治紀律帶動各項紀律全面從嚴。
第三,好干部應該具備的素質。一是視野。視野是成功的關鍵因素,只有不斷學習、不斷觀察、不斷思考,才能明優(yōu)勢、知不足,做到先走一步、先快一步。二是胸懷。優(yōu)秀的團隊鍛造優(yōu)秀的干部,要互幫互助、互利互惠,在成就別人的同時成就自己。三是熱情。要在工作中投入真感情,真正熱愛工作和學校,并且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隨時加以改進。四是專注。要專心致志、投入其中,既成為行家里手,又避免故步自封,善于吸納意見和建議,推動工作向前發(fā)展。五是堅持。要把握當下、注重積累,在堅持中提升自己、獲得進步、取得成功。六是民本。要將師生是否滿意作為評判工作好壞的準則,在做決策時“順應民心”,允許師生發(fā)表意見、表達訴求,鼓勵引導師生參與學校事務。
四是怎樣選用好干部。解江凌強調,在干部選用上要堅持基層導向、實績導向、發(fā)展導向、團結導向。要立足基層鍛煉干部、考核干部、發(fā)現(xiàn)和使用干部;要把實績作為干部選用的重要標準;要將事業(yè)需要、崗位要求與促進干部成長、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結合起來,注重優(yōu)秀年輕干部的培養(yǎng)使用;要把講團結作為鐵的紀律,教育干部在合作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保持和諧,在和諧中增進團結,在團結中推動發(fā)展。
校紀委書記辛紅光結合當前黨紀學習教育的工作安排、主要內容和學校工作實際,對干部紀律教育提出明確要求:一是強化政治自覺。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律在所有黨的紀律規(guī)矩中排在第一位。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緊繃旗幟鮮明講政治這根弦,做到立場堅定、對黨忠誠、為黨分憂、為黨盡責、為黨奉獻,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zhí)行力。二是增強思想自覺。思想建黨是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時刻銘記自身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做到正心明道、懷德自重、忠誠老實、光明磊落、廉潔自律,提高紀律意識,筑牢思想道德防線。三是鞏固行動自覺。紀律是黨員、干部約束自身行為的標準和遵循。要學紀、知紀、明紀、守紀,養(yǎng)成在受監(jiān)督和約束的環(huán)境工作中生活的習慣,時刻用黨章黨規(guī)黨紀約束言行,提高道德紀律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
校黨委常委、組織部長李華濤從干部兼職管理、因私出國(境)管理、干部外出請假報備、報告?zhèn)€人有關事項四個方面,圍繞干部監(jiān)督管理進行了專題培訓。
學校全體處級干部、本次干部集中聘任的擬提任考察對象等140多人參加了會議。(供稿:黨委組織部 徐興豪 黨委宣傳部 張帆 圖片:學生記者 李天唯 審核:楊靜)